汉末三国志_第060章 九品中正制(1/2)_仙侠修真_爱尚小说网
爱尚小说网 > 仙侠修真 > 汉末三国志 > 第060章 九品中正制(1/2)

第060章 九品中正制(1/2)

上一章汉末三国志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爱尚小说网在线收听!
曹丕继位为魏王之后,采纳了尚书陈群的建议,设立了九品中正制,这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頂◇↓◇↓小◇↓说,br />

历史上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并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

【起始的时间】

虽然现在的主流观认为九品中正制是曹丕在刚刚当上魏王后听从陈群的意见所设立的,不过关于这一还是有些争议的。据《晋书》中记载,有可能在曹操时期九品中正制就已经开始施行。

【“九品中正制”简述】

“九品中正制”的内容主要有两。第一就是负责人,也就是所谓中正,他们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被称为中正官,中正官长期由中央官员担任。

第二就是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评主要有两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最后中正官依照被评定者的家世、品德、才能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不过后期家世几乎成为了确定品级的唯一标准。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在魏初,中正定品尚重乡论。曹魏初期中正以郡为基层,郡中正是真正发挥品第人物作用的,它们尚为地方士族所专控,而州都只不过总其议罢了。所以位居中央的豪门大族尚没能很好地控制中正制为其服务。

而曹睿死后,曹魏大权逐渐旁落,权倾朝野的司马懿提议设立州中正,但遭到了曹羲等人的反对,后来曹羲与兄曹爽皆为司马懿所杀,州中正得以设立,品得人物之事由中央控制,这一对于一些地方士族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然而却也方便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他们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制度,而那些官居卑位或不居官的地方世家大族却日趋衰落。与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有所威胁的,此时不是那些魏初的地方清议名士,而是新兴的盘踞朝廷的世家官僚──门阀士族。

【“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从个意义上来说就是“察举制”的演化,两者的共同就是推举制度,察举制度中举孝廉主要看品德,举茂才则侧重能力,而九品中正制将其进行了统一。

在东汉末年,由于天下大乱,对于“察举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人士流移,政府选举无法查考乡闾的批评,因此一方面顾及乡闾评定的旧传统,另一方面适应人士流移的新环境,遂最终决定在本乡之中选择一个适当的人来主持评定的任务。

相对于“察举制”而言,“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收回了地方大员任命官吏的权力。

【“九品中正制”设立的原因】

“九品中正制”能取代“察举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第一就是因为当时是由于汉代州郡察举制度已经不堪,再则汉末户口流离,即地主士人亦多侨寓他乡,州郡察举制已不适用。

其次是曹丕当时准备代汉称帝,所以希望借助设立“九品中正制”谋求世家大族的支持。历史上曹操虽然表示自己想做周文王,但他的儿子曹丕是无法和周武王相提并论的,当时曹丕刚刚上位,并没有足够的威望,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妥协以谋求称帝。

【“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末三国志 最新章节第060章 九品中正制,网址:https://www.at55.net/41/41040/353.html 沙雕视频
上一章汉末三国志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