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维斯基此举不得不说也是在冒险,虽说耶维斯基在起义军的地位不乏挑战者,但是作为名义上起义军的最高统帅,耶维斯基的地位不得不说是举足轻重。
虽然之前奥古斯特的使者明确的告知耶维斯基三千波兰军队的指挥官科恩约尔是奥古斯特的心腹,但是毕竟战场上任何的变故都是可能生的,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耶维斯基依然敢于潜入波兰军营,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在与科恩约尔达成协议之后,耶维斯基便在科恩约尔的安排之下离开了波兰军营,幸好科恩约尔成功的瞒住了库利奇科夫安插在波兰军营中的耳目,不然的话耶维斯基一行人能否安全的离开波兰军营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第二天一早,在库利奇科夫的号令之下,三千俄军和三千波兰军队在起义军的防线对面摆开了进攻阵型。
为了能够尽快的消灭对面阻挡道路的起义军,库利奇科夫命令俄军部署在了中央,而将波兰军队部署在了两翼,在库利奇科夫认为,虽然对面的起义军看起来比较精锐,但是充其量也就是一帮经历过一定训练的农夫,面对三千精锐俄军的进攻,也许只需要一个冲锋就能击垮对面的起义军。
库利奇科夫对于起义军的认知并没有太大的错误,虽说这些民族主义者在起义军组织了队伍中的中坚力量进行了一定的军事训练,但是受限于波兰政府和俄军的压力,他们都只是将人马匆匆的聚集在一地简单的进行队列的操练而已,为了防止政府和俄国人的察觉,这些起义者连射击都没有进行训练。
而在起义成功之后,因为起义军头上笼罩的主角光环,所以在一路的攻城略地之中,往往就是起义军一亮出自己的旗号,所图的城市便不攻而破,这样看似轻松的战果却也让起义军没有受到什么样的磨练,而一支缺乏磨练的军队与欧6一流的俄军之间的差距更是显而易见。
自信满满的库利奇科夫看着不远处的起义军阵地,脸上浮现了一丝笑容,而与之惊人相似的是离他不远处的耶维斯基也是一脸笑容的看着俄军。
俄军中的炮兵将一门门火炮推到了前线,在这个时代欧6各国所用的火炮基本上也只有野战炮、加农炮、榴弹炮以及圆柱体底仓的臼炮。
其实火炮划分体系起源于法国,173o年的法国野战军使用着五花泽尔.列支登士敦亲王的努力。
亲王于1744年被任命为炮兵总长,一直干到1772年。奥地利炮兵在奥地利继承战争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战争结束后,列支登士敦亲王迅开展对奥地利炮兵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工作。他从装备与人员着手,甚至投入了一部分私人财产。按照列支登士敦的炮兵体系,火炮被明确的分为野战炮与城炮两大类。炮重被普遍的减轻了,结构也更加简洁了。炮架拥有了依靠螺丝旋转控制的高度调节器,而炮手所需的工具也挂在炮架两侧,方便取用。这些工具包括装填炮弹用的通条以及手杆。新型火炮还包括其余一些使火炮操作更为方便的改进。
一向善于观察的格里伯瓦将这些改进铭记在心。他已经坚信炮兵改革的必要性,早于1748年便进行了旋转式炮架的初步设计,该炮架适用于要塞炮与岸炮,将成为创造性的明。在七年战争中,格里伯瓦积累了不少前线作战经验。先是作为法国6军的一名炮兵联络官,接着从1759年开始,在奥地利6军中以中校军衔参战。在1762年,他被晋升为少将。9月和1o月,他作为炮兵与工兵指挥官,在西里西亚的施维德尼茨要塞抵御普鲁士6军的进攻,战功显赫。1o月9日,当时驻守要塞的司令官古斯科伯爵,率军向普军投降,因为要塞弹药已尽。
此战普军付出了7ooo人伤亡的代价,而奥军的伤亡不到1ooo人。在施维德尼茨生的这场防御战,尤其是这次战役中炮兵的作战行动,在全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腓特烈威廉三世 最新章节第一百七十一章 火炮体系,网址:https://www.at55.net/177/17759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