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网游小说 > 中华古代名人录 > 名臣篇之伊尹(续)(1/4)

名臣篇之伊尹(续)(1/4)

上一章中华古代名人录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爱尚小说网在线收听!
7出生地关于伊尹的生地与故里,商朝没有文字记载,后人所记载的史料,说法不一。按多数史料和传说以及遗迹遗址的追源,河南开封市杞县西空桑村作为伊尹的生地与故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亲至伊尹庙,祭拜伊尹。这座伊尹庙,即位于伊尹的出生地(今杞县葛岗镇空桑村)。据《杞县志·重修伊尹庙碑》记载:“开封属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帝王记》曰:‘伊尹生于空桑,即其地也……旧尝有伊尹庙,考之建于商周时,邑人水旱、痨疫无不祷焉……迨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车驾幸其庙,亲洒寰轮,刻序铭于石。’”有宋一代,学术发达,饱学之士遍布朝廷,对于贤相伊尹的出生地,他们不会弄错,也不可能弄错。宋真宗亲至伊尹庙所立的原碑虽已不存,但碑额尚在伊尹庙中遗址处,笔者曾亲见。碑文也保存在《杞县志》及《伊尹世家谱》中,现誊录如下:“宋真宗御制碑赞始就于桀,以劝人臣之忠;后归于汤,以济天下之难。成有一德,敷?万方。大节昭明,嗣王服其训,余庆不坠,令子承其家。旧礼攸存,明祀新享。朕因驻跸,永用怀贤,聊复刻铭,庶几旌善。赞曰:成汤之仁,溥率来宾,阿衡之忠,天辅成功。民难既平,嘉谟宾贞。王室木衰,大训可知。频蘩之祭,传于永世,金石之刻,表予褒德。”南宋人范成大在《揽辔录》中记载:“……丙寅过雍邱县(今杞县——引者注)空桑,世传伊尹生于此。一里过伊尹墓,道左砖堠石刻云汤相伊尹之墓。”南宋人周煇的《北辕录》也记载:“八日至雍邱县……行二十里过空桑,伊尹所生之地,又里许伊尹墓。”位于杞县葛岗镇空桑村的伊尹庙遗址现为一所学校。前文所提到的宋真宗御制碑碑额就在这所学校的地下埋着。有几方与伊尹庙有关的碑刻,在一口枯井的井台上,还有一方更奇,竟被埋在土路中央。据资料记载,这几方碑当是历代重修伊尹庙的碑刻。伊尹尚有后裔。伊尹后裔大部分居住在开封县八里湾镇伊砦村。他们保存有伊尹画像、《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从《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序文中可以看出,伊氏后人从汉昭烈帝时为官的第六十六代伊籍和魏时官拜司空的第六十八代伊睿起就开始着意于谱牒,明一百二十代伊思礼增修成谱,清代的伊六璧又于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据伊氏后人介绍,伊氏已在这一带生活了数千年,传了140多代。清代嘉庆九年,孔子第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曾为《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作序,孔庆镕的夫人还亲笔画了伊尹像和伊尹庙图。以上这些证据充分说明了,伊尹的故里和出生地只能在今开封县、杞县一带。笔者还与孙润田、杜支善等几位先生一起,到了据传是伊尹故里的开封县罗王乡伊庄村,伊砦的伊姓就是从伊庄迁过去的。在路旁的柴堆下,我们见到了一个古石臼,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人讲,此石臼已有几千年了,是伊尹之母舂米用的。石臼为红色,比普通石臼显得大了些。由于年深日久,臼底已被舂穿。伊庄村村旁的一条河,就是文献中屡屡提到的古伊水。据《陈留志》记载:“伊水,县东北二十里,环绕伊尹故里。”《河南通志》亦有相同记载。伊尹不但是商代贤相,还被尊为“烹饪之圣”,因为“五味调和”之说,就是由他提出的。弄清伊尹是哪里人,对于更好地研究伊尹是大有裨益的。不认真研读资料,只凭一些表面现象就对伊尹的出生地轻下断语,不但对历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对读者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空桑村现有空桑庙(系重建)。8人物轶事伊尹以鼎烹说汤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挚,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为生,地位虽卑,而心忧天下。他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想劝说他起兵灭夏。为接近莘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充任有莘国君贴身厨师。国君发现其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华古代名人录 最新章节名臣篇之伊尹(续),网址:https://www.at55.net/13/13520/212.html
上一章中华古代名人录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