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大哥是这里积年的老伙计,有一肚子的江湖故事,所以特地来请教。我刚和掌柜的谈妥,今天您的差就免了,这是十两银子,请笑纳。”孙福接过一块银子,乐得合不拢嘴:“好说好说,小的肚子里别的东西没有,江湖传闻、小道消息倒有一箩筐。不知姑娘你想听点什么?”
荷衣道:“我是陪友求医的,当然最关心的就是神医慕容的消息。听说他为人古怪,甚难打交道。你说,我们若直接找他看病,有没有希望?”
孙福笑道:“这个姑娘就有所不知了。神医有三大脾气,这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哦?”
孙福道:“第一,这里看病全有章法,人人都得守规矩。大多数病人只用在咱们这个镇子的医馆里就能看好。只有最严重、最棘手的病人才会送到谷里去。贵友的病若无性命之忧,见到谷主的希望就不大。每个病人都须依章行事,看病分先来后到,又分轻重缓急,就是再有钱有势,也不可违例。所以这第一大脾气就是:规矩面前,说一不二。”
荷衣道:“这么大一个谷,没有规矩当然不行。”
孙福笑道:“但像咱这位爷那样守规矩的,姑娘只怕还没见过呢。比方说,当年慕容先生少年出名,不知怎的,名气竟传到了域外。有一个大食国的人,名字叫乌里雅多的,便立志要拜他为师,想学成一代名医。这人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不远万里地来到这里,路上吃的苦,和当年取经的三藏法师相比也差不了多少。走到这里的时候,整个人瘦成了一根面条。多亏先生的二徒弟陈大夫收留,休养了十来天,才有力气去见慕容先生。话说这乌里雅多的一片赤诚,让整个镇子的人都感动得落了泪。大家心想,这么有诚心有毅力的人,慕容先生怎会错过?结果却让大家吃惊得很。咱们这位爷说,既然你是来学医的,就得通过由他出题的考试。因为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通过了考试才进谷的。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荷衣道:“你说那位乌里……什么的,是位外国人,他可会说上几句中国话么?”
孙福道:“他虽是外国人,父亲却经常到中原一带经商,所以他会说汉话,说得还不差。且他自小喜好中医,不少医书,什么《太医局诸科程文格》、《集骇背疽方》、《仁斋直指》、《证类本草》都能倒背如流。听说和陈大夫聊天时,他顺口就把慕容先生的《云梦灸经》和《伤寒论奥》中的两个小注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直把陈大夫吓了一跳!想不到一个外邦人竟有这等本事。可这位乌里雅多拿到考卷还是傻了眼,说是只有一小半的题目做得出来,有一大半都是不知所云。当然也就考了个不及格。”
荷衣道:“你说,这会不会是因为慕容先生想压压他的气势,故意给他出难题?”
孙福想了想,道:“这倒不会。一来,陈大夫引荐的时候也没有告诉他这个乌里先生熟读医书,是以也就没有压他气势之说。二来,每年来求师的人多如牛毛,大家都得经过这个考试,往往一、二年内有好几次考试,而考中的人却是少而又少。所以试题之难也是可以想象的。且说这乌里先生很有骨气,立志要考过,便一人在镇东头赁了间小屋住了下来。每日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都闭门读书,或者也只和陈大夫、谢大夫、吴大夫几个慕容先生身边的学生密加往来。他为人豪放、谈吐诙谐和这镇子里的人都混得厮熟,大家给他找了一个酒店当伙计,平日里都叫他‘老乌’。他就这么埋头学了一年,信心百倍地又去考试。大家都以为这回铁定成功,连贺喜的鞭炮都买好了。没想到一打听,又没有考过。这老乌就急了,连夜宣布他就在这里扎根住下了,改了个名字叫‘慕容乌里’,字‘雅多’,号‘苦读子’。过了一个月,又娶了一个本镇的姑娘,仍然是早晚做功课。过了大半年,生了个儿子叫‘慕容悬’,用的是‘悬壶济世’的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迷侠记(定柔三迷系列之一) 最新章节江湖往事,网址:https://www.at55.net/200/200780/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