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宣公得见后悲伤过度而死。
二子乘舟是指及和寿两位公子手足感情,也是这个故事的记录。
3史籍记载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刘向《新序》
4家族成员
父祖
祖父:卫武公
父亲:卫庄公
兄弟
卫桓公,卫宣公兄长
卫君州吁,卫桓公弟弟
妻妾
夷姜,生太子伋、卫君黔牟、昭伯顽
宣姜,生公子寿、卫惠公
子孙
儿子
太子伋,母夷姜
卫君黔牟,太子伋同母弟
昭伯顽,卫君黔牟同母弟,生卫戴公、卫文公
公子寿,母宣姜
卫惠公,公子寿同母弟,母宣姜
孙子
卫懿公,卫惠公之子
5诗经中作品
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渳渳。
嬿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嬿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5]
译文
新筑的高台很鲜明,可是河水却停流。本想有安乐和顺的追求,可得到的粗席却不少。
新筑的高台有散落,河水却被沾污了。本想有安乐和顺的追求,可是粗糙的草席却不断绝。
鱼网布设想捕鱼,鸿雁见网纷飞去。本想有安乐和顺的追求,可得到的却是使人忧惧的安置。
赏析
本诗讽刺卫宣以强占儿媳的丑陋。诗中反复以虾作比喻,突现其陋的形象,而且一再与“新台”的鲜明、河水的盛大作对照,反衬卫宣公的丑态。美丽鲜明的亭台上,踞着一个丑陋的瘌虾蟆,拥抱着一个天仙似的女人,漫画的笔法真是入木三分。
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原文】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毛序》:“《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卫宣公既夺伋妻,生子寿。后宣公欲杀伋,寿自愿代伋死,遂俱被害。
朱熹《诗集传》说:“旧说以为宣公纳伋之娶,是为宣姜。生寿及朔。朔与宣姜愬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之而作是诗。”今从此说。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诗集传》:“二子,谓伋寿也。乘舟,渡河如齐也”,据《左传》之记载,有卫宣公让伋使齐之命,且其中有“寿窃其节而先往”句,可能是两人一起使齐?“景,古影字”,也有说“同憬,远行”,此句是说二子乘舟已经远去,只留下在河面上泛泛浮浮的影子,泛泛,见其飘摇不稳之状;二子同舟,则见其命运攸同;而其影远去,则不知其命运何如也。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养养,犹漾漾,忧不知所定之貌”,也有说,“养养,既恙恙,忧思心神不定的样子”,言卫人思二子,为其命运而担忧/忧伤。伋以父为君,不肯背君命而逃;寿不忍见其兄亡,自愿代兄而死。一是孝子,一是贤弟,其行迹在卫宣公和宣姜这对父母恶行的衬托面前显得更加伟大,诚然令人叹惋。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上承前段,二子之舟终于不见,飘然一叶,将自己的命运完全付诸动荡风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华古代名人录 最新章节君王篇之卫宣公(前718~前700在位),网址:https://www.at55.net/13/13520/74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