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管蔡世家》亦云:“武王既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蔡侯墓地
因都城三迁,故有三处:
1、上蔡,自蔡叔度公元前1045年受封到公元前531年蔡灵侯被杀,蔡在此共厉18王,514年。现城西北有九座蔡侯墓,尚未发掘,墓主待考。
2、新蔡,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迁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迁下蔡,蔡在此共三王,35年。现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公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发掘,墓主待考。
3、下蔡,自蔡昭侯迁此到公元前447年蔡亡,蔡在此四侯,历47年。今安徽寿县、风台县、淮南市葬有蔡侯,此三地古称寿州。寿县蔡侯墓位于寿县西门之内,系1955年在治淮工程中发现。墓中出土大量青铜器是春秋晚期的标准器,可作为铜器断代标尺,还有大量铭文,因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墓为近方形土坑竖穴,南北长8·45米,东西宽7·1米,深3·35米。坑底有棺椁痕迹,骨骸已朽,东南角有1殉人。北端放礼器与乐器,其他三面放车马器和兵器。西侧有一长4·2米、宽2米的长方形漆器,器南部有两组玉饰。墓中出土随葬品584件,其中青铜器486件,此外还有金叶、玉器、骨器及漆器等。具有重大价值的首推青铜器。礼器有鼎、豆、缶、鉴等,礼器多有自名,可由此确定器形的名称。有两件“吴王光鉴”是吴国嫁女于蔡的媵器,其余是蔡国自产。有成套的蔡国乐器甬钟、编钟、编缚等各一套。兵器有戈、剑、矛、斧、镞等。车马器有辖、銮、衔、镳、钤、节约等。有铭文的铜器多达几十件,铭文多有“蔡侯#”字样,应为墓主。“#”字专家考订为“申”,即蔡侯申或蔡昭侯。
蔡昭侯迁都州来,死葬于此,完全可信。出土的“吴王光鉴”2件是非常精美的青铜器,为吴王光(阖闾)嫁女叔姬所作,圆腹平底,两兽耳衔环,腹内有4个小圆环。高35厘米,口径59厘米。口、颈和小腹饰密形云点,下腹饰垂叶文。鉴各有铭文52字,记述吴王作器原因,及吴蔡二国因政治需要而建立婚姻关系的情况。据铭文分析,当时蔡侯既要“左右楚王”,又要与吴联姻,反映蔡国国势甚弱,不得不依附于大国的脆弱地位。
距下蔡不远处的今淮南市蔡家岗清理出两座蔡国墓,相距约200米,均为北面带墓道的“甲”字形墓。墓亦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长约5米,宽约4米。随葬品多被盗走,仅在2号墓内残存70多件镬、剑、戈、镞、镦、軎、辖、刀、锯等青铜器,基本上与寿县蔡侯墓出土的铜车马和兵器相同,证实该墓应为蔡侯墓。其中最重要的有错金银丝鸟篆文的“蔡侯产铜剑”3把,铸铭文36字的“绍侯(昭侯)铜戈”一件,铸铭文36字的“吴王诸樊铜剑”和铸铭文10字的“吴王夫差铜戈”各1件,错金银丝鸟篆文12字的“越王者旨于赐铜剑”2把,这不仅证明该墓主人为蔡侯产,即蔡声侯,还得知墓内有吴、越铜器,说明蔡国不仅与吴有联姻关系,而且与越国也有往来,为研究春秋末期蔡与吴、越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3文物解析
蔡国国君佩剑现身楚墓
武当山脚下有一个古城,居住着楚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兴建丹江口水库,古城遗址被淹入水下,只有在水位降低时,遗址边缘的一些古墓才会显露出来,成为文物专家抢救性发掘的对象。丹江口有一处名叫北泰山庙的墓群,成了考古发掘的焦点之一。“古时这里交通便利,是楚国早期的一个具有相当级别的行政中心。”省考古所副所长李桃元研究员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战国古墓相继出土,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1999年初冬,丹江口库区水位空前下降,许多没来得及发掘的古墓大片地暴露出来,急需趁枯水季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华古代名人录 最新章节蔡国君王蔡仲,网址:https://www.at55.net/13/13520/611_2.html